作者:王兴国股票配资资讯网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营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
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副会长
大连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营养医师王兴国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引言:
差不多每个月,我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近期发表的、饮食营养健康相关的一些重要研究的摘要进行汇总。如果读者对某一个研究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该研究论文的原文。世上本来没有可靠结论,研究文献多了,就成了可靠结论。
1
吃大米比吃面粉好
Frontiers in Nutrition杂志发表基于“中国老年健康调查(CLHLS)”数据的研究(下图),系统比较米饭、小麦等主食与疾病(CVD)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纳入16 498例65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已排除已有CVD病史者),根据自报主食,将人群分为三组:以大米为主(77.1%)、以小麦为主(18.1%)及以粗杂粮为主(4.8%)。
结果表明,在中位随访7.38年期间,共有1757例新发CVD。与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相比,以小麦为主食者的CVD风险显著升高了40.8%;以粗杂粮为主食者的CVD风险无明显差异(HR=1.099,95%CI:0.846~1.428,P=0.477)。即便在调整了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和主食摄入总量等潜在混杂因素后,该结果依然保持稳定。
即使在调整了蔬菜、水果和肉类摄入后,小麦摄入仍与CVD风险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大米可能具备一定的内在保护作用。此外,在整体人群中,无论是大米、粗杂粮还是小麦,其摄入量与CVD风险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的线性关联。
研究者分析,大米和小麦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可能与其伴随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大米常与豆制品和海藻类等富含有益营养的食物共同摄入,这些食物已被科学研究证实有助于降低CVD风险;相比之下,小麦则更多地出现在面包、面条等加工食品中,并且通常与红肉和加工肉类一同食用,这种搭配模式与CVD风险的升高有着密切关联。
其他可能导致大米与小米对心血管健康影响不同的因素还有小麦的血糖生成指数(GI)通常高于大米、小麦制品常含有富含亚油酸的植物油、小麦天然含有麸质蛋白和小麦胚凝集素。
2
运动抗癌效果堪比药物
《新英格兰医学》(NEJM)发表的3 期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下图1),运动可使结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 37%。
该研究从 6 个国家共招募了 889 名患者,其中 90% 为 III 期结肠癌患者。所有患者都曾接受过完整手术或/和辅助化疗,招募入组后,被随机分为两组:①健康宣教组:444 名患者,仅接受一般性的运动和营养健康宣教;②结构化锻炼组:445 名患者,除接受宣教外,连续 3 年在教练指导和监督下进行结构化锻炼(具体内容见图2)。
经过中位随访期 7.9 年,结构化锻炼组共有 93 名患者出现癌症复发,而健康宣教组这一数字为 131 名。5 年后,结构化锻炼组的无病生存率为 80%,健康宣教组则为74%。这意味着,与仅接受健康教育材料的患者相比,结构化锻炼使结直肠癌患者的复发或新发风险降低了 28%。
此外,结构化锻炼组共有 41 人死亡,健康宣教组死亡人数为 66 人。8 年后,结构化锻炼组的总生存率高达 90%,健康宣教组则为 83%——结构化锻炼使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 37%。
据 2024 年 Nature 一篇论文统计(图3),目前已有超过 1000 多项试验评估了运动对癌症预后的影响,「运动抗癌」几乎已成共识。
3
长命百岁,血糖平衡是关键
\" Biogerontology \"杂志发表赫罗纳大学的研究(下图),纳入了30303名参与者,其中8060名参与者为百岁老人(≥100岁)。对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与非百岁老人相比,中等铁蛋白、总胆固醇水平,较低的血糖、肌酐和尿酸水平的人,成为百岁老人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血糖平衡是极长寿的关键因素,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与成为百岁老人的可能性显著降低相关,血糖平衡在长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4
补充维生素D或降低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发表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下图),分析UK Biobank (英国生物银行)队列中超40万人的数据。
在所有参与者中,约12%的人属于维生素D缺乏(25(OH)D<25 nmol/L),42%维生素D不足(25-50 nmol/L),46%维生素D充足(≥50 nmol/L)。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共有4404例脂肪肝、1989例肝硬化和480例肝癌的发生。
结果发现,较高的血清25(OH)D水平或能护肝,与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风险分别降低30%、57%和35%相关,此外,这种保护作用在具有低维生素D受体活性的个体中更为显著。此外,对于其他慢性肝病类型,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5
补充维生素D提高肿瘤化疗效果
\" Nutrition and Cancer \"期刊发表来自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随机临床实验研究(下图),纳入80名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在45岁或以上,她们被随机分为两组:维生素D组、安慰剂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的25(OH)D水平均显示维生素D不足。
在维生素D组中,参与者每天补充2000 IU维生素D3,补充持续6个月。补充维生素D组的25(OH)D水平显著增加,从基线的19.6增加到28 ng/mL,而安慰剂组没有明显变化。
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化疗效果,补充维生素D组43%患者实现了病理完全缓解,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4%。此外,25(OH)D水平≥20 ng/mL的女性更有可能实现病理完全缓解。
研究者认为,维生素D可能通过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抗癌作用,从而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6
权威指南: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和逆转糖尿病
2025年6月10日,《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首部“糖尿病缓解”指南——《成人 2 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与缓解: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学院临床实践指南》(下图),为糖尿病的优效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方向。指南提出生活方式干预的6大支柱(图2)——营养、运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以及避免有害物质。
在此基础上,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ACLM)还提出了14项关键行动声明(Key Action Statements ),并给出了详细研究证据及文本说明,具体内容请点链接:
该指南中的核心证据令人振奋:在多项大规模研究中,减重达到15公斤及以上的患者,其2型糖尿病逆转率高达86%,而仅减重5~10公斤者,逆转率则下降至30%~50%。
减重的好处不仅是瘦下来,更在于清除脂肪对胰腺与肝脏的“内脏包围”,显著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随着体脂下降,胰岛功能逐渐恢复,糖代谢得以正常化。
7
权威指南:发挥各种饮食因素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血管护理及相关专业协会联合发表科学声明(下图后),系统地梳理了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明确了多种饮食因素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下图前)。详细内容请看:
8
权威指南:减重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营养问题及其对策
近日,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美国营养学会、肥胖医学协会和肥胖学会发布联合建议,对GLP-1类药物(司美格鲁肽等)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营养问题给出8个方向的建议,为减重过程中存在营养问题的人群作出了权威指导(下图):
GLP-1类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影响食欲与食物偏好。研究显示,其可减少16%-39%的能量摄入,降低对甜食、高脂肪食物的渴望,并改善情绪化进食。另外,有报道称,部分患者对超加工食品兴趣下降,而对蔬果等低加工、营养丰富食物的偏好增加。
饮食咨询可强化这一趋势,同时在治疗中需注意:恶心可能触发对含糖或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渴望,食欲降低可能导致进食间隔过长,进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9
权威指南:少量饮酒益处存疑,过量饮酒危害明确
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科学声明(下图1),全面梳理了饮酒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复杂关联,指出少量饮酒对心血管的影响仍存争议,而过量饮酒的危害确凿无疑。
对于少量饮酒(1~ 2杯/天)的健康风险存在不同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无安全剂量。加拿大饮酒与健康指南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这一观点,支持“饮酒越少越好”,而2020~2025年美国膳食指南建议男性≤2杯/天、女性≤1杯/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则建议不论性别≤1杯/天(15克酒精)。
部分观察性研究提示少量饮酒可能有益,如降低心梗风险,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降低心衰和房颤风险等,但这类结论需谨慎解读,因观察性研究无法完全排除混杂因素。由于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目前无法对“少量饮酒是否有益” 做出确切结论,需更多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过量饮酒(≥3杯/天或酗酒)危害心血管健康的证据则比较充分。急性摄入≥3杯酒可导致血压先降后升,长期每天≥3杯与收缩压升高4.9 mmHg相关,女性对酒精的血压反应更敏感。长期每天7~15杯酒,持续5~15年,可引发酒精性心肌病,表现为左心室扩张、射血分数降低。酗酒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险增加相关,长期每天约1杯酒猝死风险最低,而过量饮酒显著升高猝死风险。
饮酒与心血管疾病,见下图2。
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
女性因酒精代谢差异(如胃首过代谢较低、体液分布不同),更易受酒精危害。
亚洲人群乙醛脱氢酶缺陷,可能更容易受酒精危害。
年轻人暴饮(≥5 杯/次)与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僵硬度增加、早发高血压相关,24~32 岁人群中暴饮史者高血压风险升高。
糖尿病患者适量饮酒(每周1 杯红酒)对血糖无显著影响,但可能升高血压(收缩压升高2.5 mmHg)。
红酒可能与HDL-C升高相关,但尚无证据表明其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10
禁食促炎,而不是抗炎
\"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期刊发表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下图),分析了14项人体临床试验,发现在禁食48小时或更长时间后,炎症水平会加剧,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特别是在超重或肥胖个体中。恢复进食后CRP水平恢复正常或降低,这可能代表一种适应性机制。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截止到 2025 年 7 月 1 日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399901 名。更多信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