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进群炒股配资股票开户,与同行一起共话医事~
撰文:渣护比肝
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条关于\"患者必须终身服药\"的科普视频,评论区却炸开了锅。
有人质疑\"西医只会治标不治本\",有人推荐\"某大师自创的食疗偏方\",甚至出现\"医生收了药厂黑钱\"的阴谋论。
这种场景每天都在互联网重复上演,折射出一个尖锐矛盾:当医学谣言像野草般疯长,我们究竟该用\"修剪枝叶\"的方式管控信息源,还是通过\"改良土壤\"提升公众鉴别力?
NO.1
2023年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在直播中推荐某品牌鱼油,被查实未披露其亲属持股该企业关联公司,最终涉事医生被暂停执业资格。
这并非孤例,某平台妇科大V因频繁推荐私密护理产品,被网友扒出其投资相关产业的商业版图。
这些事件直接推动了多地出台规定,要求医务人员科普内容需经机构审核备案。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输出的严肃性。
上海市卫健委曾做过统计,2022年因轻信网络错误科普导致延误治疗的病例同比增长27%,其中包含多位停用胰岛素改吃\"降糖偏方\"的患者。
这些血泪教训,构成了审批制度最直观的合理性基础。
在知乎发起的千人医生调研中,6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理解审批初衷\",但79%认为\"现行机制影响科普积极性\"。
一位肿瘤科医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制作的化疗副作用科普视频,因涉及某进口靶向药不良反应数据,被要求删除相关段落才能发布。
这种\"选择性科普\"的困境,正在消解医学传播的专业完整性。
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选题层面。
某省级医院宣传科负责人透露,近半年收到的科普投稿中,慢性病管理、疾病早筛等\"安全领域\"占比从35%升至62%,而涉及争议性治疗方案、药物对比的内容几乎绝迹。
公众真正需要的内容似乎被“藏”在了审查里。
NO.2
当正规军束手束脚时,民间\"养生大师\"的直播间却人声鼎沸。
某平台数据显示,带货主播中医普内容日均播放量是认证医生的17倍,其中\"量子医学\"\"古法排毒\"等伪科学内容占比超40%。这些账号深谙流量密码:制造焦虑(\"99%的人都有湿气\")、简化因果(\"一片膏药包治百病\")、情感绑定(\"为了孩子一定要看\")。
某MCN机构内部资料显示,其签约\"养生达人\"的变现模式包含:前期用免费课程引流,中期销售高价保健品,后期开展\"私教诊疗\",单个账号年流水可达千万级。
这种资本驱动的信息污染,才是危害公共健康的最大隐患。
现有审批体系面临双重困境:既难阻民间伪科普野蛮生长,又可能误伤专业表达。
当公众能直观辨别\"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与\"国际注册营养师\"的资质差异,谣言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
站在医院宣传栏前,总能看到这样的标语:\"传播健康知识是医生的天职\"。但在短视频时代,这句誓言正面临新的诠释。
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比喻或许恰当:医学科普就像给公众一把手术刀——既要用它划开谬误的脓包,又要防止误伤自己。
当务之急不是争论该不该给刀柄加锁,而是教会更多人如何正确握刀。
这个夏天,某医生在直播间讲解脑卒中急救时,弹幕不断飘过\"按这个穴位能救命\"\"吃黑木耳清血管\"。他没有简单否定,而是调出近三年卒中救治大数据,逐条分析民间偏方的有效概率。这场持续两小时的直播,最终收获了47万次观看和8900条专业讨论。
或许这才是我们期待的科普图景:不是单向灌输真理,而是搭建专业与大众的对话桥梁。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